“杨仪。”他轻声唤道。
“下官在。”长史杨仪立刻从一旁趋步上前。
“你如何看?”诸葛亮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他。
杨仪快速浏览一遍,眉头紧锁:“孙权狼子野心,昭然若揭!丞相,若承认其帝号,于我大汉正统之名有损啊。下官以为,即便不绝盟,也当严词斥责,令其去帝号,方可维系联盟。”
诸葛亮微微摇头,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山:“威公(杨仪字),你只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孙权敢称帝,是料定我不得不有求于他。曹魏势大,非我一家能敌。我需要孙权在东南牵制满宠,需要吴国的水军威胁广陵、合肥。只要吴军动起来,司马懿就不敢全力西顾。”他转过身,看着杨仪,“至于帝号……虚名而已。当年先帝为联吴抗曹,亦曾默认孙权称吴王。今日之势,比当年更为严峻。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
“那……丞相之意是?”
“通好,作贺。”诸葛亮吐出四个字,清晰而坚定。
“作贺?”杨仪吃了一惊。
“然也。”诸葛亮走到案前,铺开纸笔,“不仅要贺,还要约其共同出兵,再兴北伐。孙权新登帝位,正需外功以固内望。我遣使道贺,是给足他颜面;约其出兵,是投其所好。他陆伯言(陆逊字)虽未必肯真出全力,但只要他在荆州秣马厉兵,做出姿态,于我军便是莫大助益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他不再多言,开始伏案疾书。这既是给后主的奏表,也是给使者的方略。奏表中,他详细剖析了“联吴抗魏”的绝对必要性,指出“若因其僭号,遽然加兵,是激之令叛也”,必将导致“我需分兵东防,北伐难继”的危局。他建议,遣使不仅为贺,更为“约其东西并进,使魏首尾难顾”。在奏表的结尾,诸葛亮特别推荐太尉陈震为使节,“太尉陈震,性情忠纯,老成持重,多次往来吴蜀之间,深谙两国之谊,且素有信义之名。若遣其为使,必能不辱使命,达成联合抗魏之大计。”
写罢,诸葛亮将奏表仔细封好,递给身边的书吏,吩咐道:“速将此表呈送陛下,务必亲自递交。”书吏接过奏表,恭敬地退下。
后主刘禅看到诸葛亮的奏表后,深感其言之有理,遂准奏,决定派遣太尉陈震为使,前往东吴祝贺孙权称帝,并商议联合抗魏之策。
建业城,因孙权自武昌迁都于此而更显繁华。吴宫新殿,气势恢宏。
太尉陈震手持节杖,在吴国宦官的引导下,缓步走入大殿。他身后随从捧着装满名马、玉带、金珠、宝贝的礼盒。殿内吴国文武百官分列,目光各异,有好奇,有审视,也有不易察觉的倨傲。
“大汉使臣,太尉陈震,奉我主之命,恭贺大吴皇帝陛下登基之喜!”陈震声音洪亮,依礼参拜,举止从容不迫。
御座上的孙权,脸上难掩得色。他最担心的就是蜀汉方面的激烈反应,甚至绝盟。如今见对方不仅派来重量级的太尉,还携带厚礼,口称“皇帝”,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“孝起(陈震字)请起!贵使远来辛苦!”孙权笑容满面,“阿斗……呃,蜀汉皇帝陛下及诸葛丞相,一向可好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