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科举的事,张道之并不关注,在他看来,这科举只是大多数人争当王侯将相的工具罢了。
与此同时,皇宫内。
赵长青看着那些中榜名单上的名字,不禁陷入了沉思。
其中一些人,就连他这个一直深居于这皇宫大院之内,都曾听闻过其名字。
比如会元李释,乃是开国侯中的宣威侯李太博之孙。
太祖时,李太博随太祖征战天下,平定四方,立下赫赫战功。
而李释,作为李太博的孙子,更是一位文武全才,十岁时,便进入国子监读书,并且就算是大人,在比武中能够胜过他。
还有光禄寺卿吕季之子吕卿,光禄大夫章俞之子章厚,兵部员外郎司马和中之子司马君,儒家半圣王守义弟子张白圭……等等。
当然,赵长青知道的,大多都是官宦子弟。
“这一次的会试,真有意思,恐怕殿试时,会更为精彩了。”
“朕很是期待,殿试上,这些人有什么高谈阔论。”
赵长青不禁笑着说道。
他已经预见到,几日之后的殿试,定会是一场龙争虎斗。
不过,这也正是赵长青想要的结果。
在范知行病重之时,他便想过,一定要任用一批有才的年轻人。
朕给他们权利,这样大周朝的改革之制,才能按照自己预料执行下去。
眼下,大周朝已经到了不得不更换新鲜血液的地步。
当然,这事急不得,得一步步来。
要不然,毕竟朝中的那些老臣,尚有权柄在手,一时半会儿他收不回来。
不过赵长青自信自己还算年轻,为了大周朝的未来,他等得起!
……
承平九年,四月三十日。
殿试正式开始,由大周朝皇帝赵长青亲自主持。
果然如赵长青所料,三百多名进士中,都展现出了他们应有,甚至超标的才华。
令赵长青更是耳目如新,龙颜大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