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唐商赴倭 开设商铺

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1337 字 10天前

博多湾的晨雾还没散尽,王元宝已站在刚租下的铺面门前,指挥着伙计卸下最后一箱蜀锦。铺面是仿长安西市的样式,青瓦灰墙,门楣上挂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,“宝昌号”三个大字苍劲有力,是他特意请长安的书法名家题写的。

“东家,这博多湾的人气,可比咱们预想的旺多了!”伙计小李擦着汗,指着街上往来的人群,“你看那倭国武士,腰间挂的佩刀鞘,竟是用咱们大唐的鲨鱼皮做的;还有那妇人,头上插的珠钗,分明是登州的样式!”

王元宝捋着胡须笑了。他在长安西市做了二十年生意,靠着丝绸和瓷器发家,是出了名的“活算盘”。去年听说倭国平定内乱,又与大唐联姻,当即断定“海东必有商机”,带着十万贯本钱和五十名伙计,坐着楼船直奔博多湾。

果不其然,船刚靠岸,就有倭国商人找上门来,捧着黄金求购蜀锦。王元宝摸准了他们的心思——如今倭国上下追捧唐物,贵族们以穿唐衣、用唐器为荣,连太学的学子都要模仿唐人喝 tea(茶),这生意,稳赚不赔。

“宝昌号”开业那天,博多湾的百姓挤破了门槛。王元宝特意摆了个“唐物展”:橱窗里挂着蜀锦、吴绫、越罗,货架上摆着邢窑白瓷、越窑青瓷,角落里堆着龙井、普洱,连伙计们都穿着长安最时兴的圆领袍,引得倭人啧啧称奇。

“这蜀锦多少钱?”一个穿着唐式襕衫的倭国贵族挤到柜台前,用生硬的汉语问道。他是中大兄天皇的远亲,听说来了长安大商,特意带着家丁赶来。

王元宝指着一匹绣着牡丹的锦缎:“大人好眼光!这是蜀地贡品,一尺要一贯钱。不过您是头客,算您八百文。”

贵族眼睛都不眨:“给我来十匹!再要两柄邢窑的酒壶,我要送给二皇子做贺礼。”

这样的场面,王元宝每天都能遇上。不到一个月,带来的蜀锦就卖出去大半,白瓷更是供不应求。他赶紧让人回长安补货,特意嘱咐:“多带些《女诫》《千字文》,还有教唐话的册子,倭人现在就认这些。”

博多湾的唐商不止王元宝一家。登州的张五郎开了家“唐味楼”,卖长安的胡饼、洛阳的水席,连店小二都得会说几句倭语;明州的李大夫则开了家“回春堂”,用针灸和汤药治病,门口天天排着长队,据说连奈良的贵族都慕名来求医。

最热闹的要数“唐市街”。这条街原本是博多湾的旧码头,如今被唐商们租下来,清一色的唐式铺面,酒肆、茶馆、绸缎庄、书坊应有尽有。每到傍晚,街上就飘起胡饼的香气,传来唐商与倭人讨价还价的声音,偶尔还有醉汉唱着长安的小曲,活脱脱一个缩小版的长安西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