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唐商赴倭 开设商铺

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1337 字 11天前

王元宝的“宝昌号”很快成了唐市街的核心。他不仅卖货,还做起了“代购”生意——倭国太学要《十三经注疏》,他让人从长安国子监抄来;乐师要大唐的七弦琴,他托人从扬州定制;甚至有贵族想求一幅吴道子的画,他也敢应下来,说“三个月内必到”。

“王东家,这是太政官的订单。”中臣藤原的管家送来一张单子,上面用汉文写着:“需蜀锦二十匹、青瓷百件、茶叶五十斤,用于招待新罗使者。”后面还特意注明,“要最好的,钱不是问题。”

王元宝接过单子,心里乐开了花。如今的倭国朝廷,办公用品几乎全是唐物:天皇的案几是紫檀木的,大臣的笏板是象牙的,连盖印的印泥,都要从长安的“一得阁”采购。他算过一笔账,光是给倭国朝廷供货,一年就能赚回本钱。

生意越做越大,王元宝索性在博多湾买了块地,盖起唐式宅院,把家眷也接了过来。宅院仿照长安的布局,有正房、厢房、花园,甚至挖了个小池塘,种上从江南带来的荷花。倭国百姓路过,都要扒着门缝往里看,说“这是长安的小皇宫”。

他的儿子王二郎在院里开了个“唐话班”,教倭人说汉语、写汉字。来学的有商人、武士、甚至还有贵族小姐,课堂上“之乎者也”的声音,与院外的倭语叫卖声交织在一起,竟格外和谐。

“爹,昨天有个倭国武士,想用他的佩刀换咱们的《孙子兵法》。”王二郎拿着本倭人写的汉字作业,笑着说,“我说‘书不卖,但可以借你抄’,他高兴得给我鞠了三个躬。”

王元宝点点头:“做得对。生意不只靠钱,还得靠情分。你看这博多湾的倭人,以前见了唐商还躲着走,现在见了就喊‘唐兄’,这就是进步。”

奈良的贵族们也常来“宝昌号”串门。二皇子和安乐县主甚至微服私访过一次,指着货架上的《农桑辑要》说:“王东家,能不能多进些这样的书?太学的学子都抢着看。”

王元宝当即拍板:“殿下放心!我已让人在长安开了家书局,专门印刷倭人需要的典籍,以后每月送一次货。”

安乐县主笑着说:“那我替太学的孩子们谢过王东家了。对了,他们想学大唐的算盘,你能不能捎些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