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 宫阙魅影

然而,就在这看似平静的间隙,一直面带和煦笑容、仿佛只是来陪衬的陈文举,忽然状似无意地开口了,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“关切”:

“沈尚书勤于王事,夙夜匪懈,实乃我等效仿之楷模。只是……北疆战事已旷日持久,不知陛下龙体是否安泰?前方战局……可有好转之讯传来?下官等忧心如焚,日夜悬心啊。”他这话问得极其自然,仿佛只是同僚间寻常的问候,却瞬间将话题引向了最敏感的方向。

李新也适时地附和道:“陈尚书所言极是。陛下亲征,安危系于国本。北狄凶顽,不知郭帅与诸将士能否支撑?粮秣辎重,可还充足?若有需要,我等在京官员,必当竭尽全力,为陛下分忧!”

李元培虽然依旧垂着眼,但沈砚清敏锐地捕捉到他端着茶杯的手指,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瞬,浑浊的眼眸深处也掠过一丝极力掩饰的专注。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!借陈、李二人之口,探听北疆虚实!尤其是粮草状况!野狐岭粮仓被毁的消息,显然已经让他坐立不安!

沈砚清心中冷笑,面上却不动声色,甚至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“凝重”与“感念”:“陈尚书、李尚书拳拳之心,本官代陛下心领了。”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工图,目光扫过三人,语气沉稳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陛下龙体自有‘青囊’先生悉心照料,虽有小恙,然圣心坚毅,更胜往昔。北疆战事,陛下运筹帷幄,将士用命,虽时有反复,然大局尚在掌控之中。至于粮秣军资……”他微微一顿,目光若有深意地掠过李元培那张看似古井无波的脸,“陛下自有圣裁,朝廷亦在全力筹措转运。三位阁老只需恪尽职守,确保京畿安稳,后方无虞,便是对陛下、对前线将士最大的支持!”

一番话,冠冕堂皇,滴水不漏。既肯定了皇帝的坚强,又强调了战局可控,更将粮草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,最后落脚到“恪尽职守”上,隐含敲打之意。

陈文举和李新对视一眼,脸上露出“恍然”和“惭愧”之色,连忙拱手:“沈尚书教训的是!是我等心忧过甚,失言了!定当谨记沈尚书教诲,恪尽职守!”

李元培也跟着放下茶杯,微微躬身,浑浊的眼中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:“沈尚书所言极是。下官等定当尽心竭力,稳固后方。”

“嗯。”沈砚清微微颔首,脸上重新挂起温和却疏离的笑容,“若无他事,三位阁老且先回衙署理事吧。所奏之事,本官会尽快处置。”

“下官等告退。”三人齐声应道,再次行礼,依次退出了值房。

看着三人消失在门外的背影,沈砚清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,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冰冷。他拿起李元培那份关于栖凤楼修缮的工图,指尖在预算数字上缓缓划过,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讥诮:“栖凤楼……李尚书,你这探路的石子,扔得倒是地方。”

退出吏部值房,三位尚书沉默地行走在长长的宫道上。陈文举和李新低声交谈着方才的奏对,语气轻松,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寻常的公务。李元培则刻意落后半步,微垂着头,仿佛在沉思工务细节。

行至一处通往内宫区域的岔路口,李元培脚步忽然一顿,脸上露出“恍然”之色,对着陈、李二人略带歉意地拱手道:“陈尚书、李尚书,老夫忽然想起,栖凤楼修缮一事,尚有一处关键细节需向营造司掌印太监当面确认,恐需耽搁片刻。二位请先行一步。”

陈文举和李新闻言,心照不宣地笑了笑,只当他是老吏的谨慎,并未起疑:“李工部请便,我等先行告退。”两人拱手,继续沿着宫道向前行去。

待两人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,李元培脸上的歉意瞬间褪去,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芒。他并未转向营造司所在的方向,而是脚步一转,踏上了另一条更加僻静、通往深宫内苑的甬道。

甬道两侧宫墙高耸,光线晦暗,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料和香灰混合的沉寂味道。巡守的禁军明显增多,甲胄森严,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每一个角落。李元培目不斜视,步伐沉稳,径直朝着一个方向——凤仪宫。

凤仪宫,曾经太后垂帘听政、煊赫一时的权力中心,如今却笼罩在一片死寂的落寞之中。宫门紧闭,只有两名身形高大、气息沉凝如山的金甲禁卫如同门神般矗立,眼神锐利得如同实质的刀锋。

李元培在距离宫门十步之遥处停下,整了整衣冠,对着紧闭的宫门躬身行礼,朗声道:“臣,工部尚书李元培,有紧急工务,需面禀太后娘娘请旨!烦请通传!”

小主,

声音在空旷的甬道里回荡,带着一种刻意的庄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