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她只觉得府里安静了许多,少了往日里那些穿梭不息、衣着光鲜的丫鬟媳妇们。
连庭院中的花草,似乎也因疏于打理而显得有些凌乱衰败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冷清和压抑。
她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这府里怕是出了大事,光景大不如前了。
但她是个积古的明白人,面上丝毫不露。
只紧紧拉着板儿的手,脸上堆着感激又略显拘谨的笑容。
见到探春、李纨和宝钗,刘姥姥忙不迭地将带来的瓜果菜蔬奉上,咧着嘴笑道。
“姑奶奶,姑娘们好。这是家里地里自己种的,不值什么钱,就是个新鲜意思。上回蒙府里厚待,老婆子心里一直记挂着,这点东西,聊表心意,给姑奶奶、姑娘们尝个鲜,千万别嫌弃。”
探春见她言辞朴实,态度真诚,心中也有些触动。
便温言和她说了几句话,问了些乡下的年景收成。
见刘姥姥对答有趣,言语生动,便想着贾母近日心情郁结
让这姥姥去给老太太解解闷也好,于是又命人去禀告了贾母
贾母近日正因家事不顺,儿子、孙子都不争气,媳妇病倒,凤姐垂危。
府里外患不断而烦闷不已,听说那个有趣的刘姥姥又来了,倒是提起了一丝兴致,便命人快带她过来见见。
刘姥姥见了贾母,依旧是那套她最擅长的、带着乡土气息的村言俚语和夸张的奉承。
一口一个“老寿星”、“菩萨托生”,又把乡下的新鲜趣事,什么黄鼠狼偷鸡、村头打架、庙会看戏等等,说得活灵活现,手舞足蹈,憨态可掬。
她故意闹出些笑话,比如把“省亲别墅”的牌坊认作是“玉皇宝殿”,要进去磕头。
把穿衣镜里自己的影像认作是亲家母,对着镜子又说又拜……
引得贾母和一旁伺候的鸳鸯、琥珀等人笑得前仰后合。
连近日愁眉不展、病怏怏的王夫人,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真切的笑意。
贾母一高兴,便留刘姥姥在府里住两日,让人带她逛园子。
此时的大观园,省亲时的奢华陈设大多已收入库房。
但秋日的景致自有另一番疏朗开阔之美。
刘姥姥见了,自然是惊叹连连,又闹出了不少笑话,她那些充满乡土智慧的评论和误解,与园中的精致典雅形成了奇妙的对比。
反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效果,所到之处,欢声笑语一片,驱散了多日来的沉闷。
黛玉、宝钗、探春等姊妹也陪着贾母。
见了刘姥姥那浑然天成的滑稽模样,暂时忘却了家族的烦恼和自身的愁绪。
一个个忍不住用帕子掩着嘴,笑得花枝乱颤。
宝玉更是高兴得了不得,觉得刘姥姥比那些整天之乎者也、汲汲营营的“正经”亲友有趣何止百倍,围着她问东问西。
刘姥姥虽然表面上懵懂憨傻,心里却比谁都明白。
她清楚地感受到贾府如今的窘迫和府中众人强颜欢笑下的忧愁,便更加卖力地说笑逗趣,把自己当作一个丑角,希望能用这最原始的、来自土地的热情与乐观,让这些曾经善待过她的、如今陷入困境的奶奶、姑娘们,能够暂时抛开烦恼,真正地开怀一笑。
在贾府逗留期间,刘姥姥也特意去看了病势沉重的王熙凤。
当她看到昔日那个神采飞扬、精明泼辣、说一不二的琏二奶奶。
如今面色蜡黄,骨瘦如柴,气息奄奄地躺在病榻上,连人都认不清时,刘姥姥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。
她坐在床边的小杌子上,握着凤姐干枯冰凉的手,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宽慰的话。
回忆着上次来的热闹,说着乡下那些生了重病又慢慢好起来的例子,浑浊的老泪滴在锦被上
那份真诚的悲痛与感恩,让一旁伺候的丫鬟也忍不住心酸落泪。
刘姥姥的到来,就像一股强劲而清新的乡野之风,吹散了贾府连日来凝聚不散的阴霾,带来了一丝久违的、朴素的、充满了生命力的欢乐。
然而,这欢乐终究是短暂的,如同黑夜中划过的流星,虽然绚烂,却转瞬即逝。
刘姥姥终究要回到她那个虽然清贫却充满烟火气的家里去。
临行前,贾母、王夫人感念她的心意,红儿也代表病中的凤姐,都给了她不少银钱、衣物和布料。
刘姥姥千恩万谢,用粗糙的手掌抹着眼泪,一步三回头地,带着板儿离开了这座曾经让她仰望,如今却让她心生怜悯的深宅大院。
她这一走,贾府仿佛瞬间又被抽走了那最后一丝活力与暖意,重新陷入了更深的沉寂与压抑之中。
那短暂的、几乎有些不合时宜的欢声笑语。
如同一个美丽却易碎的幻梦,迅速消散在萧瑟的秋风里。
留下的,是比之前更加清晰的、对现实困境的冰冷认知,和无边无际、看不到出路的忧虑与绝望。